中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中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中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现在来谈谈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与应对对策。
首先向大家介绍下学生心理危机“三预”工作:
?预防——心理健康教育
?预警——关注学生状态,及早发现心理危机倾向
?干预——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需要强调在这三项工作中,“预防”这一步最关键,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意味着师生有效沟通尤为重要。
?低效的师生关系,可能导致学生
×学习动力不足、
×兴趣低下、
×注意力不集中、
×抵触学习甚至公然敌对。
?良好的师生关系,
√最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高效的师生关系源自有效的沟通技巧与冲突解决方法。
心理危机有四个阶段,有时候成人无意中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对孩子的反作用不一定即刻会反映出心理危机,可能潜伏在某一个时刻再爆发,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极其重要。
只有认识了问题的界定与归属,才能选择更适合的方式去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被接纳,从而积极的去解决问题,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评论